• 论向善
    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人要向善,假如要劝导一个恶人向善,该如何说服,最后我发现根本没有好的理由劝人向善,比如你说向善对自身、对亲友、对社会有益,恶人说我不愿意对自身、对亲友、对社会有益,这时候该怎么回答呢。这可能是一个本性加教化问题,接受同样的教化,有人为善有人作恶。
    如果从小接受诚实守信的教育,你会发现学得越好就越是老实本分,只会老老实实劳动打工上班,但有一部分人却会昧着良心赚了大钱,所以赚不到大钱是没有高超的业务能力或者是没有偷奸耍滑坑蒙拐骗走捷径的能力。什么是有能力,是否只要赚了轻松的大钱就是有能力呢,每个人只能按照自己的本心去做,不违背自己的标准。
  • 论消费陷阱
    很多商家在创造新需求,使一些原来不必要的产品变成必需品,随着经济发展这种产品越来越多,最后会令中等收入的人非常痛苦,并且使贫富之间能得到的服务差距越来越大,有哪些产品呢,比如商业保险、医美、微整形、营养品乃至更贵的干细胞注射、冻卵、基因编辑等,对于穷人来说,这些消费根本不在考虑范围内,对于富人来说,这些消费是洒洒水而已小意思,对于中等收入的人来说这会成为一种压力,如果不消费这些产品,会感觉自己高层次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如果消费这些产品,又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导致很难存到钱,我觉得这也可以称之为一种消费陷阱了,老百姓真的太难了,商家都在盯着老百姓手里的这一点钱,要把它掏空。
    其实,经济发展带来的贫富差异过大给人们造成了更大的痛苦,假如市场上只有自行车和摩托车,即使穷人的资产和富人的资产差距巨大,但是所有人都只能买自行车和摩托车,并不会给穷人带来多么大的痛苦,然而经济发展使产品多样化并且消费分级差异巨大,实际上穷人买自行车,而富人却可以买豪车,也许只是一水之隔,穷人在岸边散步,富人却可以在豪华游轮上开海天盛筵,穷人老老实实遵纪守法,富人逃避制裁官商勾结,这给广大穷人和中等收入人群带来了很多心灵上的冲击,也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压力,所有的这些汇聚在一起,会不断降低人们的结婚意愿和生育意愿。
  • 冲突源于对度的把握和认识不同
    现在在网上发表一些观点,总是会吵架,我发现人们是真的无法达成共识,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前一阵子江宁婆婆和一位医生争论什么叫”一捂就倒“,有人把”一捂“理解为几秒钟,有人理解为一分钟也可以,结果两边争吵不休。比如赞扬本职工作做得好,有人说有什么值得赞扬的是他应该做的,有人说本职工作做好怎么就不值得赞扬了,又要大吵一架。到自己身上,我也遇到一些杠精,其实每个人说的话都不能细究,如果去咬文嚼字四处延伸发散那永远都吵不完。比如我说一句支持清除政府里的坏人,马上有人让我先担心自己吧,然后连环抛出谁是坏人怎么定义向谁请命,这关我什么事自有各司其职的部门去做,有举报有监察有执行,我只表明立场,我不会去回答这个问题,我如果回答这个问题,马上就会被人捡出我的不完善之处开始攻击,我绝对承认我的见解有诸多不足之处,由此可见国家治理之难,什么事都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好坏的界定也永远不会有明确的答案,十分混沌。
    只能说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标准,面对现实生活我们懒得去说了,做事情有时候不需要论道论战,把事情做了不理会即可,但到网络上人人都有了空闲可以一争高下。
    此外还有微博断案,死刑起步的笑话,所谓罪行相适应才是基本原理。但我认同只用法律约束自己的人是素质很低的,因为这种人可能毫不讲道德。
    其实每个人都经不起深扒,每个人都有德行有缺的时候,比如某人吐一口痰如果被发到网上曝光,此人又要被网暴,被恶毒咒骂,我觉得网络就像一个放大器,因为它让很多人看到了这件事,就会有很多人开始评价这件事。就像卖东西一样,有时候你的东西卖不出去不是因为不够好,只是因为没有足够多的人看到,你就算卖一件十分差劲的商品,假如有一亿人看到了这个商品,也总会有不少人买的。
  • 论教育教学
    小时候我们都很相信老师,觉得老师很渊博,这种感觉一直延续到我长大,后来我发现一个我认识的人,本来在工厂里上班,后来去做机构的小学教育了,我也逐渐发觉很多老师也不过是普通人,我也是成年人了,自然也会有许多和我一样年纪的人成为了老师。如果作为一个家长,有名校毕业的老师,也有专科毕业的老师,我想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前者来做孩子的老师,但有时转念一想,如果是教学,其实普通院校毕业的老师我相信也是能胜任的,想来老师的必要条件也不是渊博,只要能将书本上的知识讲明白就已经达标了。
    我的父亲是一名数学老师,求学阶段我并不喜欢数学,感觉很无趣,上其他有些科目的课起码还能听听故事,而现在如果让我当老师,我也会选择数学学科,因为数学是个单纯的学科,或者我们可以说自然科学都是如此,而人文科学则必须有立场,作为老师是在向许多思想未成熟的学生输出观点,我觉得我应该为我所传播的思想负责,我的观点和体会不一定正确,教材也不一定正确不是么,但其实很多人都在大放厥词,肆意的传播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我觉得这并不负责,当然总体来说我们应该在框架里行事,国家需要良好公民,我们来培养良好公民,这是一个教师的职业道德,我相信大多数老师也是有职业道德的。
    很多小时候的印象延续到成年,并且现在很多年轻人心理状态也较为低幼,很多时候我的人生不想迈步向前,我希望一直停留在一个稳定的状态里,而老一辈人为什么没这种现象,我觉得可能是因为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更高了,不需要为温饱发愁的,就产生了新的烦恼,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心理状态上了。
  • 论节约
    我其实有很多困惑,关于节约的问题,在月薪相同的人群中,有人一元钱要掰两半花,有人可以月光,我可能偏前者,但有时我觉得自己非常自苦,在自讨苦吃,省的这些钱也不是大钱,依然买不起房子车子,还让自己过得这么辛苦,是不是应该大手大脚一点?但最后我发现人最终可能追求的是自己内心的平静,可能这种自苦能让我平静。
  • 对重要性的认识随年龄的增长而转变
    关于把以前认为重要的很多事情看得不那么重要了,这件事运用到亲密关系上,我发现人的感情是十分不堪,也经不起考验和诱惑,很多人没有犯错是因为根本就没有诱惑,就好像明星逃税一样,普通人不逃税是因为根本没必要也没本事。
    关于亲密关系的不堪上,少时以为爱情、贞操、三观很重要,后来发现在物质和金钱面前这些竟然都可以放下了,但又是一种权衡。我看到一位朋友从前想找个条件好的结婚,后来说要找个富豪结婚,同时约会几位相亲对象,陪有钱人出游,拿一些钱财并且觉得自己很有能力,在情人节收到几万元的礼物之类的,我觉得非常诧异,如果人人都有此要求那贫寒人的日子就不要过了,但是细听也有其道理,用青春兑换金钱,青春不用也浪费了干嘛不去兑换金钱,人都看外貌把相貌搞得好一点兑换更好的资源,另外爱一个人就是把从和其他人相处时学习到的自我修炼用到这个人身上,这些看起来歪理学说的东西说实在的我不敢苟同,但是我也没什么可反驳的,只能说人各有志,我想过的就是普通的家庭婚姻生活,两个旗鼓相当的人共同创造自己的生活。
  • 论金钱考验人性
    我有一个体悟就是不要用金钱去考验人性,所谓久病床前无孝子,也不要让自己落到需要考验人性的境况中去,到时只能是十分残忍。人人都会老,说到养老,有人说挣够钱就是没有孩子也能过好养老,又有人说钱只有在你还能动的时候才有用,假如你无依无靠躺床上不能动,这时即使有钱请人来看护也多有不如意之时,还可能被人将钱财掳走,所以还是要有后代会好一些,众说纷纭的道理看来看去都有道理,人又能筹谋几时呢,又怎知自己的筹谋和选择是不是对的,可见人生的不确定性实在太多,不知如何是好。
  • 论资本家与工人
    现在经常有大家恨恶资本家的问题,这里要考虑一下,捞女去祸害富豪是不是在“为民除害”?上班摸鱼是不是反剥削?资本家是不事劳动的食利者,因为投资金也是个生产要素,所以资本家要有分红,当然投资也有失败的时候。
  • 论薪水
    有时我在想高薪的问题,比如一个人毕业进了大公司,年薪几十万,另一个人毕业进了小公司,年薪几万,难道这两个人的能力差了十几倍么,一个人当领导年薪百万千万,一个人当职员年薪几万,这两个人的差距呢,很多时候我觉得公司也像一个放大器,现在把什么也不懂的人安排到马云的位子上,他也可以拿那个薪水了,因为系统已经运作起来了,不需要他做什么已经能获利了,是这样的么?我也不明白,无论什么事都太复杂了,运气和实力还有关系,大千世界是怎么演化的,搞不明白。
  • 论共产主义
    之前听政治老师讲课,说到共产主义是一个不可想象的社会,就像石器时代的人来想象信息时代,能想得明白么。但那时候人的精神境界将有极大的提高,劳动成为了必需品,就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每天想的是我还能为大家做些什么呢?如果你只是想着共产主义社会想吃什么玩什么都有,天天享受不干活,那你这种思想境界根本不配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我觉得老师讲的很好。
  • 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
    我感觉人与人之间非常需要距离感,我是个在外务工的打工人,和别人合租,我很不喜欢合租的邻居互相投喂食物,这对我来说造成了一种负担,邻居让我吃什么,我一般婉拒,或者说好的但是实际上不吃,而邻居有时候还来问我吃了没,我就很无语,我非常讨厌人与人之间这种客套,第一,邻居的东西不一定是我想吃的,第二,吃了后我要想买回赠的东西,怎么回赠,回赠什么,第三,回赠后我还要操心邻居吃了没,东西坏了么,过期了么。这些交往令我十分厌烦,我觉得合租邻居最好的状态就是互不打扰,公共区域也希望大家能有一定的公德,一是泾渭分明,不要把东西混摆,二是少占公区,即使公区空一点,也不要把自己的东西摆满,空的地方是要大家公用的,是一个灵活冗余的区域,摆满了别人还怎么使用呢,三是自觉承担一定责任,我发现很多人不主动丢厕纸,没有一点自觉性,我认为起码应该心照不宣的一家丢一次,而通常遇到的邻居就是把厕纸篓丢满了丢到地上了也不愿意主动丢一次厕纸到垃圾房,我希望不是厕纸的东西不要丢到厕纸篓,有的人把洗发水瓶子也丢进去,厕纸篓大家都嫌脏,不想丢,那就少制造厕纸,也少往里面丢非厕纸,非厕纸你丢到别的地方,别人可能还情愿帮忙丢,谁丢都不会嫌弃。真的挺令人厌倦的,但没有办法,打工人租房就是这样。
  • 关于人性中的矛盾
    人们喜欢寻求认同寻求同类,希望别人和自己一样,比如一样理智、一样讲道理、一样认真工作、一样晚婚晚育等等,这些也在无形之中形成一种霸权和霸凌,但是人们如果基于自身利益来考虑的话,应该明白在差异之中个人利益才能更大化。例如公司里可能看不惯业务能力差的人,但是换个角度,正是业务差的人留在这里才能衬托出其他人的业务好,不遵守纪律的人衬托出遵守纪律的人,如果表现不好的人都被淘汰了,那表现好的人只能更卷了。例如现在人们生育意愿普遍降低,大家经常说经济条件不够好不应该生孩子,不应该生那么多,其实换个角度,我们应该鼓励想生的人多生,不然人口锐减,等我们这一代人老了也没好日子过,我们还指望那时的年轻人交社保来给我们发养老金呢,又或者后人有后人的智慧,管不了以后洪水滔天,只能姑且把眼前的日子过下去。
  • 关于人生的一些思考
    最近不太顺利,生活和工作都令人很不快。我最近在想自己,也在想我们这一代人,我们是否是失落的一代,又或者只是我自己失落了,我想到一个最合适的词来形容那就是“无所适从”。我们成长的时候很多东西都很不发达,那时候辅导班很少,养猫和狗都是喂馒头,养孩子基本都是放养,很多孩子成长起来很坎坷,家长们成为家长只是因为在走生命的进程,并不都是合格的家长,说的有些混乱,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就长成了一个“无所适从”的人,因为贫穷与苦难还是因为到大城市工作,我们这些人无法在大城市定居,也无法回家乡定居,我们成为漂泊的人,租房生活的人,我是应该说“在哪里都很好”,还是应该说“在哪里都一样”。